谨慎求证,小心思考

不懂得逻辑学,小心被诈捐。

简单的逻辑学

罗尔求助事件刚刚过去不久,如果懂点逻辑学,那些掏了大钱的微信用户们可能就不会被诈捐了。

连岳推荐,这本小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整本书读完,论证缜密,但是实例不足,特别简朴的思想在结合现实问题时才能显示其真正的威力。我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心有戚戚焉,另外想结合实际写写刷新我认知的新内容。

心有戚戚焉

所有的逻辑推理,所有的论证,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

开篇点题,逻辑本身就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方法就是全神贯注得确认事实的真实性,使用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对这些事实进行推理,得出可靠的结论,并使用清晰有效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需要特别留意黑体部分的字眼,因为

  1. 事实可能是假的;
  2. 推理可能是错误的;
  3. 即便发现了真相,使用模糊的字眼也可能表达不清楚。

这里的问题展开说就比较杂乱了,大体分开说。

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相似的情景只不过是对曾经经历过的事物的简单重复。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我们必须对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这样的谬误不胜枚举:一线城市的房价涨价十年,是不是下一个十年也会持续涨价?你看谁谁谁和你一样的学历,现在做什么过得多好多好。具体会怎样,因素太多不好判断,但是仅仅通过表象的彼时判断此时,此物判断彼物,大谬矣。

一线涨

主观事实是指,由个人亲身经历的或间接通过别人的经历确认的事实。

特别确认事实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尤其是我父母那辈人,经常听谁谁谁说某某某咋咋咋,听起来有鼻子有眼,真要问起细节来语焉不详。我的同事说,中国股市就是投机市场,赚不了钱的,但是他自己从来没有炒股的经验。

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亲身经历的重要公共事件非常有限。这就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依靠间接证据。同间接求证一个事物真实性的方法一样,在利用间接证据求证一个事件的真实与否时,我们必须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因为认真审查证据来源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是最重要的。

我的父母关于某个传闻,我的同事关于股市的认知来自媒体来自他人,他们没有亲身经历,事实可能未必如此。我们尤其要警惕媒体和他人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多考察几个信息源,多学学英文,多用用 Google。

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回头重新审视观念的外在来源,理清思路,合适的表达将随之而来。

说不清楚,思路混乱,很可能是根本没认识清楚考察的事物。比如最近我在写的关于奇异值分解的博客,数学的形式推理已经搞清楚了,但是背后的直观理解还是很模糊。想要写一篇高质量的博客文章,我还是要搜集很多资料,反过来做深入的数学推理之后的直观的理解。

作者专门提到 “有效沟通”,分别强调四点**:说完整的句子,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避免使用双重否定,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这都能成为写作和演讲的基本标准了好么!!!小时候我爸爸叫我拿东西,“你把那个柜子上的那个东西拿过来”,我的心里就凌乱了,我他妈知道是哪个柜子?神马东西?大学傻傻地翻图书馆《理论》,看得头都大了,云山雾罩不知道说了个啥,后来找一本老外写的书,真他妈利索,一看就懂。我国大部分专业学者的写作水平不敢恭维啊。补充一条,一图胜千言,能用图表,就少用文字。**

凌乱

不要将你主观上的某个灰色观念无限放大到包括整个世界,并且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真相情况不明时往往会让人心情烦躁,避之唯恐不及,我们要设法尽力避免陷入这种困境。但是,当你陷入了不确定的泥潭时,也不能丧失信心。要明白:或许现在你不能弄明白事物的真相,但是,不确定的情况之所以可能出现,正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确定性的经验。

所谓的 “灰色地带”,就是有点线索真相还不明晰的时候,这就像一个人在山里迷路,四野无人,苦清孤寂,路途漫漫,这个时候一定不能丧失信心,KEEP MOVING!!!

坚持

仅仅因为某些特征适合于整体的某个部分,就声称这些特征也必然适合于整体,这是明显的谬误。但是这种谬误人们常常避免不了,所以在面临类似的情况时应加倍小心。以偏概全是人类的某种天性,尽管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以偏概全,在我看来,这是典型的缺乏概率思维的表现,它是两个最严重的思维错误之一。**言必称 “中国都…… 美国都……”;因为自己工作职位不好,就认为全公司都很烂;因为一两个人不好,就否定他们家乡的所有人(地域歧视);因为读了两本烂书,就否定一门学科;因为一个人的部分缺点,而否定一个人的全部。这些是消极的方面,反过来也可能因为局部的特征而过高地估计整体的特征。只有采样足够多,才能保证整体的估计没有太大的偏差。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多观察多接触,迟些下结论,或者根据目前观察所得,小心地将结论限定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论证是理性的探讨,不要将它和争吵混为一谈。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争吵的目的是击败你的对手。有许多人,虽然他们愿意和你争吵,但却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和你进行论证。不要浪费时间、精力和这种人进行争论。

这句话是说,珍爱生命,远离傻逼。

正如我们要检验自己的主张是否与事实相符一样,在论证中所用的专家意见同样要经过检验。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自以为是的专家。检验的标准不是他们在说什么,而是他们是如何通过论证来得到它的。

很多所谓的专家都是虚的,title 不重要,看他论证有没有道理最重要, 经济学著作写得好的,我首推茅于轼老先生。推荐他的两本书和一段访谈,看看他说的好不好?

茅于轼: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心意服饰商学院—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这段视频中由夫妻关系类比经济概念,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哈哈哈~

小心思考

小书里特别强调了情感与逻辑的关系,他的论述比较分散,但是很精彩。

思想,即便是最纯净的思想,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情感的浸染。因为每个思想都是人这种天生的情感动物构思出来的。

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这一条或许可以写进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里去了。

正如我们在对人不对事谬误中所看到的,通过提供与论证毫无关系的爆炸性情感信息来攻击对手。混淆视听提供了这种策略的另一种样本。它是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这种谬误有两个特点:(1)它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辱母刺死案中的相关细节报道是否真实存在?某某股权纠纷中的太太是否花钱买车和公司违背承诺有毛关系?娱乐圈媒体圈的从业人员,最善于搞臭对方的手段就是混淆视听。

强烈的情感和清晰的思维是成反比的,一旦情感超过一定界限,引导论证正确进行的机会就随之归零。

人类天生是情感动物,每个人对任何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情感,其后才有思想的跟进。去年的罗尔诈捐事件刚刚过去,现在的媒体运作太懂得如何挑动大众的情感为自己谋利了,普通大众也要在情感色彩浓厚的报道前,需要克制自己的情感反应,仔细考察事实的真实性,再做判断不迟。

文末再推荐一本比这个更全面深刻但是也更枯燥的好书,思考的力量 (豆瓣),大四买的,我带在身边已经有七年了,推荐看看~

思考的力量


注:本文源自我的豆瓣读书笔记谨慎求证,小心思考(简单的逻辑学)书评,欢迎关注,欢迎点赞~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