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专注力》读书笔记

《专注力》读书笔记

要记住,你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把时间利用在能给你带来最大价值的事情上。

去年夏天我忽然对工作失去兴趣,我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打卡,收发邮件,查看 bug 列表,处理相同的问题,答复客户的问话,或者按照模板写写无聊的技术报告。墙上的日历一页页撕掉,今天和昨天没什么不同,一眼望到头的时间空洞让我对未来没了期待,我就像困在四面密不透风的围墙里,焦虑惶惑,我总得做点什么让一部分的自己发生改变,《专注力》这本书给出了一部分的答案:**砍掉、忽略或者委派 80% 低附加值的事情,聚焦最重要具有高附加值的那 20% 的事情上, 并尽量使之有趣和简单。**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启发我去作出适当的改变,所以我想连同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分享在这篇书评里。

二八法则

确认你最重要的 20% 工作事项,更多地重复这 20% 的工作,这当然就意味着,少做那些不太有利的 80%。

这个法则给我最大的启发,不是调整工作内容,而是完全重新规划我的全部生活。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列出每天做过的所有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刷手机,处理邮件,解决客户 bug,写新代码,看电视剧,练习听力,读书并写笔记,健身,写博客,打羽毛球等等。接下来重新评估每个事件的价值,砍掉或者压缩低价值的事情,将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分配到高价值的事情上。比如我开始限制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果断卸载掉不必要的 APP,腾出大块的固定的时间学习和实践新技能(我自称 “静音时间”),制订读书计划并尝试写读书笔记等等。工作中也一样,每天尽量快速完成所有维护性工作,把更高效的大段时间用在 coding 上。我还开始学习双拼输入法,大概过了一个月的时间,现在输入全程无阻碍。

精力的重新分配也许会打乱之前的节奏,但是也冲刷了日复一日笼罩在头顶的的烦闷与枯燥,如果觉得生活无趣,为什么不自己找乐子呢?

任务分解

一项过于庞大的任务会让人望而却步、心生不悦。要完成这种任务,秘诀是把任务分解成易于完成的子任务。要持续不断地对任务进行分解,直到这些子任务都很容易完成,直到你不再惧怕面对这些任务。

如果说上一个法则教我跟不好的过去 say goodbye,那这个法则教我怎么完成复杂枯燥的新任务。大脑讨厌所有庞大虚无空洞的事物,它喜欢简单明确形象的事物,比起研究数学定理,我想大多数人更喜欢听故事。聊起英语学习这样的大题目我就头大,既不知道该怎么入手,也不知道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可循,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达到怎样的水平,英语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涉及太多的内容,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如何结合自己的英语水平,参考别人的意见,形成一套适合自身学习的有效的方法论,稍微想想这工程就挺让人崩溃的。

这时候就需要分解任务,或许可以从时间上先将其分为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和一年四个时间尺度,再预估到了某个时间节点自己能够达到的英语水平,按照这个目标开展学习计划。需要注意的是,我要合理预估学习曲线,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专注于首先能够奏效的事情上,比如对我而言,听力一直不好,我是个上班族每天可以投入的英语听力的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以这样的练习密度很可能我需要花费半年才能有比较显著的提升,心里有这样的合理预期,就不会因为一个月没有起色而懊恼甚至放弃继续学习。

失败的唯一途径就是你的自我放弃。

新计划的执行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肯定会有拖延症的身影,作者在书里提到一些有趣的小 tips:练习不完美地做一些小事,然后观察会发生些什么(或者不会发生些什么),让自己严格而挑剔的内心缓和下来,完成永远比完美更重要。对于大的项目,你可以画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进度表,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间隔形式在表中进行标注,并且标出目标日期。在完成每项任务后用彩笔涂出已完成的部分。把这个 “温度计” 放在你(最好也包括其他人)每天能看到的地方。

保持专注

这是一个被说烂的话题,专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更快地进入心流模式,如下图所示

心流

心流模式下当事人完全聚焦并沉浸到自己正在从事的活动中,长时间投入其中而不感到疲惫和厌倦,甚至感知不到时间的流逝。

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上天对当事人的最大奖赏:)。如上图所示,心流模式下不仅能够磨砺更高的技巧,而且还能在乐趣中完成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是不是非常美妙?所以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才能快速进入心流模式并长时间保持这种神搓搓的状态?作者在书里提到,可以尝试想象任务完成之后的美好体验,想象越具体越形象越好,还可以学习 “巴普洛夫的狗”,在专注某件事的时候给自己奖励性的刺激,比如在学习编程的时候手边放一厅可口的啤酒,以后我想起编程嘴里就有了啤酒的好滋味,怎么会讨厌它呢?其实,我们这么做都是利用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引诱我们的大脑,从事它潜意识里抗拒的工作。还有再坚持一会儿的耐心,简单的东西自然得来不费力,那些复杂的困难的部分肯定需要投入比简单任务更多甚至数倍的精力,古语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是此意。

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连接 wifi 的手机和电脑是进入心流模式的最大的拦路虎,信息获取速度快,新鲜的资讯或者段子很容易获得小快感(想象烟花在脑子里绽放的样子),大脑适应了高密度强刺激快反馈信号输入,在需要低密度弱刺激慢反馈新技能的学习中就很难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当我每次浸淫在网络世界不能自已时,我就觉得大脑就像泡在碱水中的棉球,苍白而酸腐,不知道有没有学者比较过毒瘾发作的大脑内部的构造和化学成分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怎么办?方法有二,断网关机扔手机重新将大脑改造成适应原来刺激的状态;或者可以将新技能的学习转化成高密度强刺激的模式,实际上现在很多的网站和手机 APP 已经在做这件事了,比如 codecademy,拓词,有道口语大师等。我大部分时间使用了第一种方法,我收起了自己的笔记本,手机调成静音放一边,每天晚上一个小时学习纸质书,并且写笔记,省心省事高效。第二种方法用的更多的是英语学习,借助优秀的 APP 进阶学习。我个人认为,处理艰深的复杂的需要更多脑力的任务,第一种方法不可避免,虽然会经历痛苦的戒断过程,但是任务达成之后的缓慢积累起来的快感一时无两(法国数学家 Cédric Villani 就说过,一个伟大数学定理的完美证明 “主宰的高潮大不同于性高潮,它足足维持了好几天。”)。

信息焦虑

困扰那些天生好奇的、乐于寻求并接纳新观点的创造性思维人士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信息过量问题。我们很容易淹没在来自电视、收音机、杂志、报纸特别是网络灌输的信息中。如果你想要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学会如何处理不断增多的信息这一点至关重要。

信息焦虑的最大原因就是网络时代巨量信息的大爆炸引发的信息成瘾。我手机里曾经装了很多的资讯类 APP,网易新闻,澎湃新闻,豌豆荚一览,华尔街见闻,每天上班间隙看看微博上有什么消息,刷刷这些 APP 有啥劲爆的新闻,晚上回家更是肆无忌惮,钻在被窝里把微信,微博,豆瓣,知乎,新闻通通刷一遍才肯放开手机悻悻然睡去。高密度强刺激快反馈的信息刺激改变了大脑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它处理这样的信息越来越顺手越来越停不下来,或者网上有一张非常有趣的图片,如果有 wifi 和充电器,我可以坐在厕所一直不起来;-)

厕所与wifi

作者在书里建议消除信息焦虑,可以包括在机场或者其他人群嘈杂的地方使用使用消音耳机,试着有目的地吸收信息,当你对于信息的使用缺乏目的性时,你便无法掌控信息。如果一开始便带有目的性,你会自动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这能帮助你分辨有关及无关的信息。总而言之,除了断舍离,还可以减少信息的摄入数量,提高信息的质量。其实在收起电脑之后,我的信息焦虑缓解不少,另外,我卸载掉全部的资讯类 APP,使用 RSS 阅读器 feedly(Google Reader 的绝佳替代品),每天午饭结束我在办公室刷刷当天的文章,这样重要的信息不会遗漏,也保证了我的静音时间。


注:本文转自我的读书笔记进展不顺利?或许这样做更有效(专注力)书评,欢迎关注,欢迎点赞~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